公司介紹 最新消息 什麽是脫蠟精密鑄造(一) 什麽是脫蠟精密鑄造(二) 精密鑄造法(一) 精密鑄造法(二) 精密鑄造的鑄造方法 精密鑄造熱處理中的加熱和冷卻方法
 


HOME > 傳統金屬工藝技法-2
相關消息:
 
日期
主旨
相關介紹:

鎏金
鎏金是指一種應用黃金溶解於水銀(汞)融合成「金泥」狀的二元金屬,取出金泥勻塗附著於金屬胎表面,加溫使水銀揮發消失後,獨留金層附著於胎體表面,即所謂「鎏金」。

 

加工過程需以加熱方式,故有「火鍍金」或「火燒金」之稱。

 

以下為鎏金工藝大致步驟:

 

1.製作金匙。
將銅棒前端錘扁略翹成匙狀,打磨拋光沾滿水銀後晾乾備用。

 

2.製作金泥。
將黃金碎片置入水銀中熔解混合後,倒入皮革布瀝去多餘水銀,形成濃稠的黃金與水銀混合物—金泥,隨即將金泥置於冷水中存放,用意為避免水銀蒸發。

 

3.抹金。
用金匙沾起金泥,再沾鹽、礬等量混合濃液,將其勻塗抹在銅胎上。
再以細刷沾濃鹽礬混合液,刷勻金泥後晾乾。

 

4.開金。
古代多以無煙木炭烘烤加溫抹金部位蒸發水銀,使金緊貼銅胎表面。

 

5.壓光。
用硬度較高的瑪瑙或玉石製作表面光滑的壓子,在抹金表面反復拋壓,除了使金更加光亮外,磨壓另有使金硬化,產生強化耐久之作用。

 

特別要注意的是:純水銀(汞)是有毒的,其化合物和鹽的毒性非常高,長時間暴露在高汞的環境中可以導致腦損傷甚至死亡,儘管汞的沸點很高,但在室內溫度下飽和的汞蒸氣,已經達到了中毒計量的數倍,因此在操作汞時要特別小心。

 

盛汞的容器要特別防止它溢出或蒸發,可以水覆蓋隔絕,加熱汞一定要在通風良好和配戴過濾佳的口罩進行,以免導致重金屬中毒。
此外,有些汞的化合物會自動還原為純汞,而純汞則會蒸發,這往往會被忽視。

 

錘鍱
金屬器物表面浮貼隱起的圖形即是錘鍱工法所製。
錘鍱的施作是應用金屬延展特性,將金屬塊錘敲展開呈片狀。

 

然後按照器形及所需圖形紋飾雕製大體模型,輔助模型通常以硬木質雕刻而成,再將金片(或比重較高的金屬)披靠在模型上,錘壓高低塑造起伏,圖樣雛形大體因此浮凸顯現,再施作鏨花工法,以松膠輔助固定鏨刻圖紋細部紋理和強化輪廓曲線,最後依照圖紋外輪廓邊緣鋸下,焊接在器物上,造成在完整平滑的器表上浮貼一處精雕細琢的金屬圖樣,稱為「錘鍱」。

 

工藝家喜愛選擇與器胎不同的金屬製作錘鍱,應用色澤差異為器物增添豐富色相變化。

 

通常器胎的金屬比重較輕,披靠附著的金屬選擇金屬比重較重,原因是金屬比重較重者,其延展性相對較高。

 

鏨花、鏨刻
磨製不同形狀、大小的鏨具,敲擊鏨具使金屬表面留下鑿痕,形成各種不同紋理,削屑的凹刻面達到裝飾效果。
鏨刻工藝用不同的鏨具刀口,施以不同的力道、角度,即可創造出千變萬化的鑿痕,使色相單一的金屬表面產生豐富的層次變化。

 

刻化細膩紋理時,則可將金屬附著固定於松膠(松脂、蜜蠟與少量石蠟混合物)上施作。
鏨花工法仰賴工匠長時間的操作經驗體會,才能積累出純熟精湛的刻工,是常見的古老金屬工藝技法,一直沿用之今。

 

編纍
金,擁有極佳的延展性,可以抽製成細如毫髮的金絲,將金屬抽製成細絲線,應用單絲、雙絲、多絲交錯辮股製成各式花紋圖形,或編織各種網狀組織,焊接在器物上,形成器表裝飾紋理質感,謂之編纍,亦有「累絲、纍絲、編絲、編累」等稱法。

 

掐絲
抽取金屬成細線,也有將兩條金屬細線交纏合成一條細麻線狀,按照花紋圖樣的輪廓,將金屬線掐成曲屈轉折的圖案,焊接在器物上,使金屬胎表面浮印出各式紋樣作為襯底,浮紋隱出的細緻觸感,使平滑的金屬器物表面增添了豐富又諧調的視覺感受。由於掐製成圖案的輪廓框,框形焊接在胎體表面後構成淺槽,恰好適合施作琺瑯彩,故有掐絲琺瑯工藝。

 

琺瑯彩
中國人習慣將附著於瓷器表面的玻璃質稱為釉,而用於瓦片建材上者稱為琉璃,塗飾在金屬器物外表的則稱為琺瑯。
玻璃、瓷釉、琉璃和琺瑯四者原料大同小異,主要的成份都是矽酸鹽類。
琺瑯工藝是從地中海東岸一帶,明代稱為「拂郎」的地方傳入的,又稱「佛菻、佛郎、拂郎、發藍」。
琺瑯工藝在明代景泰年間興盛發展,因為當時產出礦料以藍色居多,所以又有「景泰藍」之稱。
所謂的琺瑯器工藝,實際上是範指金屬與琺瑯的複合工藝。依據實物證明與文獻記載,中國最早的琺瑯器產於元代。

 

傳統的琺瑯器製作技法主要可分為:「掐絲琺瑯、鏨胎琺瑯、錘胎琺瑯、內填琺瑯與畫琺瑯」五種,琺瑯釉料粉末是由石英、長石、瓷土、硼砂及金屬礦物粉碎混合而成,將粉末塗飾附著於金屬胎上,以高溫約750℃焙燒後取出冷却即成,製作技術上要兼顧釉與胎兩者的理化性質,亦可再作磨光或鍍金後加工處理。
琺瑯色相豐富,釉有分透明及不透明料,琺瑯器表面具有金屬的堅固性與玻璃的光滑性、耐蝕性,用於妝點色調單一的金屬器物,使之光豔遒麗、極緻細膩,大大提增光彩效果。

 

鑲嵌
鑲嵌工藝主要用於金屬結合礦石居多。
鑲嵌的位置須預製淺凹槽,再將礦石置入凹槽後,以金屬線或片依附槽形邊緣嵌入固定礦石,再施打磨平整修飾槽形邊緣之金屬。
此外,另有以金屬條片依循礦石輪廓吻合製成邊緣框圈,將金屬框圈焊接於胎器形成槽座,置入礦石於槽座內,再擠壓金屬框圈包裹礦石,稱之包鑲。
傳統的鑲嵌工藝主要用材以玉石、松石、瑪瑙、玻璃、珊瑚為主。

 

炸珠
將金、銀屑(或以金線剪細段)均灑於木炭上,以火燒熔凝結成金珠,再篩揀等大顆粒,密佈於器物上燒焊接合,成為器物表面裝飾紋理,又稱「聯珠紋」或「魚卵紋」。
炸珠為何需要置於木炭上燒熔,目的在於利用炭灰墊底,支撐起凝結的金珠,使之金珠顆粒圓球狀完整形成。

 

貼金
使用膠漆之類的粘合劑,將金片(金箔)貼於所需部位。
或是利用器表的凹凸面,將金片緊貼於器表。
貼金由於仰賴粘合劑黏貼,俾利於施作,所使用的金片普遍面積較小且薄,金片的銜接縫合密度展現貼工的優劣,金片重疊過度一則浪費,再者重疊痕跡明顯視覺觀感不佳。

 

包金
包金工法與貼金相似,但包金不使用粘接著劑粘合,而是應用金片的延展特性整面壓貼包敷在器表面,達到裝飾或保護作用。
包金工法通常以金為材料,包敷小件器物或器物局部,所使用的金片(金薄片)面積通常比較大,也比貼金使用的金片厚。
以卡榫或擠壓方式固定包金,預設脫離之可能性。

 

錯金銀
在金屬器表鑄成或刻出凹槽圖案,再將金銀絲、片嵌入凹槽中,輕微敲錘擠壓附著固定,再以錯石(即磨石)銼平磨光,利用兩種金屬不同的色澤顯現花紋,謂之錯金銀。
通常選擇延展性佳的金屬嵌入,或先嵌入用金屬退火軟化,俾利於施作。
嵌入面積若過大,亦可在凹槽底部鏨出粗糙面,敲錘擠壓使嵌入金屬片咬合,或於金屬片中央以焊藥燒焊固定。

 

脫胎夾紵
夾紵漆像的方法,是傳統漆工藝中內,胎骨架構成方式之一,最晚在西元四世紀時其製作技術就已經成熟。
雖然脫胎夾紵法並不是直接可以作為金屬加工技法,但脫胎夾紵技法過程中,仍然有很多環節製程是可以轉換應用在金屬工藝的製作上結合,其中有許多工藝觀念是相通的,很值得我們認識。

 

紵:「屬,細者為絟,布白而細曰紵。」夾紵製作必需先有胎體,由於立體塑像其造形多半不是方正工整的幾何圓形或方形,因此選用泥土塑胎比較經濟實用,先將完整的造形以泥塑作成之後,再以紵麻及生漆調瓦灰互相交錯層層相疊包敷。

 

麻布的結構張力與生漆的膠著粘性若用現代建築比喻,生漆混合細瓦灰具有如水泥般的堅固強度,紵麻的張力強猶如鋼筋,當紵麻與生漆縱橫交錯數層,等器形乾固後,凝結成為堅固的形體,便將泥塑土胎挖出,形成內心中空的生漆造像基體,再上漆灰塑造表面細部並打磨調色裝飾。

 

因此,夾紵漆像又稱為「脫胎夾紵」工藝使用上大致以塑造雕像為主,技術觀念可以說是翻模技法的前身。

 

由此可知,夾紵工法主要以生漆及紵麻為料,兩種材料均可火化成灰燼,所以也可以用夾紵漆像進行失蠟鑄造工法,直接翻鑄轉換成金屬物件,不過以夾紵胎體施作金屬鑄造的應用並不常見。

 

金屬造型工藝中儲存了深奧的造作技術,種種技藝工法歷經千百年傳承至今日,甚至未來。
即便現今已有超高科技可以輔助,許多先祖的傳統智慧,我們仍然無法超越。
工藝智慧的產物,更是大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資產。
如何謙卑虛心的向老祖先請益受教,「承先啟後」成為後代子孫的我們,應當念茲在茲克盡的本份。

 

資料來源:http://nrch.culture.tw/twpedia.aspx?id=24645

 

脫臘鑄造 脫臘 精密鑄造 真空鑄造

脫臘鑄造, 脫臘, 精密鑄造, 真空鑄造